学校主页

实践教学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实践教学 >> 正文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研习指导意见

日期:2024年10月24日 10:28    浏览量:次    作者:王建军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研习指导意见

为总结反思教育实习的成功经验,共享教育实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促进师范生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建构教学技能训练体系,推进理实融合贯通,改进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增进教育教学智慧,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有关规定和《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2021版)》及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20版)和义务教育各学科学段课程标准(2022版)的精神,根据《乐山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乐师院〔2022〕69号)要求,规范教育研习工作,提高教育研习质量的需要,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教育研习旨在使师范生获得初步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形式,拓展专业知识的应用渠道,理解教师的工作职责,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好前期准备。

(二)教育研习重在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结合学科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通过报告、研讨、评议、交流等多种途径,达到总结与提升的目的。

(三)教育研习是指师范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实习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等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以提高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而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活动。

(四)教育研习是教师职前教育的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研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活动,其课程价值在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五)师范生应从“学生”身份转变为“准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研究者,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转化为经验认知,用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

(六)通过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反思自身在教学设计、教学能力、班级管理、教育机智、资源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弥补专业知识的缺陷,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提高教学胜任力。

二、基本原则

(一)融合性原则

教育研习实施实践环节项目化。教学设计文本、课堂教学观察、视频教学案例、主题班会、教研活动、调研报告、其他专项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研讨环节与教育实习同步进行。

(二)持续性原则

教育研习突出教育实习持续性。实习生在基地学校和高师院校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观摩、报告、评议、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习生从“学生”身份转变为“准教师”角色。

(三)集中性原则

教育研习突出同伴经验分享。实习工作结束后,实习生开展集中性的教育实习经验交流,聚焦校校合作、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个别指导等方面的收获与不足,进行交流分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主要目标

(一)通过教育研习,了解教育实习、教学实践的功能与特点,知晓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二)通过教学设计研讨、课堂观察评议和主题班会研讨等途径,反思自身在教案撰写、教学行为、教学语言、媒体运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改进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通过教育科研报告研讨,发现教育教学中有研究价值的重要问题及相应的调查、研究方法,提升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的意识。

(四)通过教育研习,增强应用相关评价分析量表、工具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的能力,及时反思、改进和提高教研科研能力。

(五)通过教育研习,培养实习生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并综合、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时间安排

教育研习时间安排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分散性研习与教育实习同步进行,按照教育实习进程开展阶段性、项目化研习。集中性研习为实习生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由教学院负责开展经验交流。

五、主要内容

教研研习主要由九个项目构成:教学设计文本、课堂教学观察、视频教学案例、主题班会、教研活动、教育科研报告、其它专项、教育实习经验和研习工作总结。

(一)教学设计文本研讨

1.教案文本规范性分析(教材、学情、目标、媒体、过程、评价反思等);

2.教学思路及理由研讨(导入、提问、讲解、强化、结课及板书设计等);

3.教学重点与难点研讨(重点难点的合理性,突出重难点的方式方法等);

4.教学目标与理念研讨(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理念的运用与体现等)。

(二)课堂教学观察评议

1.教学技能研讨(教学语言、教学行为、媒体运用、课堂提问、板书图示、课件制作等技能的合理性);

2.教学方法研讨(课堂讲授、问题讨论、读书指导、材料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3.教学策略研讨(方法引导、教学过渡、应变技巧、偶发事件处理等策略的合理性);

4.教学评价研讨(对教师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任务安排的合理性评价;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思维参与程度的评价);

5.教学效果研讨(重点分析、难点突破、目标达成、思政元素、核心素养的融入)。

(三)视频教学案例评议

1.视频资源信息(主讲教师、学科学段、教材版本、章节课题、课题课型、学校类型、时间节次等);

2.教学行为研讨(教学语言、教学组织、示范讲解、教学仪态等显性行为及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品质);

3.教学技能研讨(语言表达、板书板画、导入、结课、讲解、强化、变化、提问、演示、操作、课件使用等);

4.教学表现研讨(优良之处与改进建议)。

(四)主题班会评议

1.班会设计研讨(主题、内容、形式、过程、效果、课件辅助、活动准备等);

2.班会工作方法研讨(组织形式、人员参与,常规管理、应急预案设计等);

3.班会策略研讨(活动背景、目标设定、活动组织、活动控制、活动特色等);

4.班会效果研讨(目标实现、能力提升、学生个体发展、学生思想教育等)。

(五)教研活动评议

1.活动主题研讨(教师的需求、与教学实际的关联度、主题的典型性与普遍性等);

2.方案设计研讨(是否切合教研组实际及方案可行性、合理性、特色与创新性等);

3.方案实施研讨(教师参与度、互动交流气氛、理实结合度、资源利用情况等);

4.活动效果研讨(形成的共识度、问题解决程度、结果生成性、参与者收获等)。

(六)教育科研报告研讨

1.选题(论证)意义探讨;

2.研究(调查)设计研讨;

3.研究(调查)过程研讨;

4.研究结果表述研讨。

(七)其它专项研讨

实习生在教育实习期间,根据所实习的学科、课程、承担的工作及实习学校改革、创新、特色、亮点、做法等,选择一项开展研讨。以下专项供实习生参考选择:

1.艺术类教育(聚焦实习学校音乐、体育、美术教育教学等开展研究与讨论);

2.劳动教育(聚焦实习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特色、成效等开展研究与讨论);

3.美育教育(聚焦实习学校美育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特色、成效等开展研究与讨论);

4.实验实训(聚焦实习学校实验实训课程、实验、实训、特色、成效等开展研究与讨论);

5.活动课程(聚焦实习学校活动课程、教学、特色、成效等开展研究与讨论)。

(八)教育实习经验研讨

1.教学工作的收获与不足;

2.班级管理工作的收获与不足;

3.教育调查研究的收获与不足;

4.小组实习指导与管理的收获与不足。

(九)研习工作总结

1.实习结束后,教学院组织实习生集中开展为期2周的实习生实习经验总结研讨,反思存在的不足以改进来年的教育实习工作。

2.教学院组织学生就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教育管理、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实习成效以及实习学校对学科专业、学科教学要求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经验交流。

2.教学院组织研习导师根据实习生在教育实习期间的表现等,对实习生的教育研习进行综合评价和成绩评定。

六、基本要求

(一)教学设计/教案文本/教学案例评议至少1次;

(二)课堂教学观察评议至少1次;

(三)教学视频分析至少1次;

(四)主题班会评议至少1次;

(五)教研活动评议至少1次;

(六)教育科研研讨至少1篇;

(七)其它专项研习为艺术类专业学生选作;

(八)研习总结不少于2000字;

(九)认真填写《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研习手册》,于研习结束交给研习指导教师评分;

(十)学生的研习工作总结材料是研习成绩评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

七、考核评价

(一)研习指导教师应对实习生的研习情况进行宏观把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课堂教学的不同效果以及科研报告中同一问题的不同研究方法与效果,并据此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专题研究,以增进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实效。

(二)研习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具体安排所负责小组的研习内容。研习的侧重点在于教案(教学设计)文本研讨与课堂教学观察评议两大部分,即对学生上交的教案文本与教学视频进行研究。

(三)教育研习的成绩依据教育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结合教育实习中的过程性研习情况,按照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合格四级计分制评定。

(四)学校将教学院教育研习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八、本指导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师教育学院负责解释。

乐山师范学院

2023年10月8日